政府补贴“机器换人”难达预期 配套服务亟须跟上

资讯信息2015/5/11 15:41:26

    尽管在“机器换人”方面出现了这样的苗头,但机器人业界并不对此盲目乐观。“市场的确很大,但我个人感觉‘机器换人’还没有到完全解决了经济性的时候。”深圳机器人协会秘书长毕亚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。

    乌守保也透露,对于美的来说,单点机器人,技术不高、投入划算的都做了。今后更多是系统性需要的资金量更大,对于内部管控的挑战也会加大。“我们很关注投入产出,不能影响经营业绩,不能增加消费者成本。”乌守保说。

    的确,在“机器换人”过程中,眼下有个突出问题是,低端行业的高端机器人应用,比如卫浴五金(打磨抛光)。

    也就是说,这类行业生产方式非常落后传统、行业领域非常广、市场空间非常大,对价格极其敏感,但这方面的机器人复杂程度却远大于焊接等机械人。

    “它要求机器人本体防水、防尘、防爆,对控制的要求包括力控制、离线编程等,而工艺上则要求曲面规划、打磨等,非常复杂,导致成本也极高。”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指出。

    对于这类企业,如果盲目赶时髦进行“机器换人”,哪怕是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,恐怕也会因为高投入导致生存危机。

    全球四大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之一的ABB公司中国总裁顾纯元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指出,在这种情况下,光靠政府补贴,“运动式”地推进“机器换人”,效果依然难以达到预期。

    顾纯元认为,制造类企业以及政府不能光从“换人”的角度出发去看待机器人,而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利用机器人来改变工艺生产流程、解决制造周期、成本以及整个工艺流程的问题,让产品更有竞争力,从而实现转型升级。

    在他看来,政府更应该积极培育机器人上下游产业链,因为机器人本身提供的是一个系统。史陶比尔(杭州)精密机械电子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副经理张振惠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说, “如果新产品找不到下游做集成的合作伙伴,或者找不到解决方案,机器人推出去还是没有用的。”

    毕亚雷也持有同样的观点。在他看来,目前影响“机器换人”进度的除了机器人本身制造技术上的突破,更应该补足机器人推广应用服务的短板。这其中包括维修、工艺改造适配等等。“举个简单的例子,如果原来这家工厂买机器人来做电脑,但做了两年想转做手机,能不能够将原来的机器人快速改造适应新的工作任务,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。”毕亚雷说,这方面的市场非常广大,也是中国众多自动化企业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