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将BIPV纳入绿色建筑验收标准

资讯信息2015/3/27 15:14:24

    建筑占到全国能耗的30%以上,建筑节能对改善城市空气质量意义重大。扩大BIPV(光伏建筑一体化)应用,对提高建筑节能有积极作用。但BIPV现实推广中面临标准规范等根本问题。因此,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建议,将BIPV纳入绿色建筑验收标准,以强制推广。

    北京市“十二五”期间建筑节能措施可实现的节能量显示,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领域,BIPV主要利用建筑屋顶面积,可利用面积100万平米,可装机4万千瓦,实现节约标煤2.97万吨,占总体可实现节能量620万吨标准煤的0.4%。这主要是由于以屋顶电站形式实现的光伏建筑应用,受制于屋顶面积少,建筑负载条件等限制,如果扩大BIPV在建筑立面的应用空间,可显著提高建筑节能水平。

    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,2014年1~9月北京市城镇建筑累计竣工面积为1183.2万平米,如仅按建筑立面的20%安装BIPV,则可装机4.7万千瓦,5年可装机30万千瓦,实现节约标煤22.28万吨。同时,BIPV产品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,外窗隔热系数可达到2W/㎡*K,强于北京市目前2.8W/㎡*K的水平。BIPV在建筑立面的应用可以实现保温、隔热,既可为建筑提供能源供应,又可实现建筑的节能降耗。

    然而,BIPV的推广也会面临一些根本问题:

    (一)国内BIPV市场仍处初期发育阶段。BIPV在国内还属于新生事物,尤其是高品质的BIPV产品,是在薄膜光伏产业逐步成熟之后才出现的,因此社会各界对BIPV的认识和接受还有一个过程。

    (二)BIPV建材投资效益还不太理想。以20%透光薄膜光伏单中空夹胶组件取代传统单中空玻璃为例,每平方米须增加投资约780元人民币,每平方米发电功率55W,年发电约40度(参照北京地区光照条件),如仅计算发电收益,增加投资的内部收益率仅为1.3%,离市场要求尚有较大距离。

    (三)BIPV的行业规范、技术标准还有待完善。虽然住建部在2010年、2012年分别出台了《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系统应用技术规范》和《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运行与维护规范》,但这两个文件主要是针对发电系统的规范,在设计、施工、建筑、安全等方面的相关标准与规范仍不够完备,一定程度阻碍了市场推广。

    (四)政策支持力度不足。2009年、2010年、2011年和2012年,国家分别给予BIPV每瓦20元、17元、13元和9元的投资补贴,但自2013年开始,这一政策突然中断,改为对光伏产业统一执行分布式发电补贴政策,即每度电补贴0.42元人民币。北京市则是在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》中,将可再生能源列为一般项,提出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及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大于5%。支持力度无论是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,还是同历史相比,都大为下降。

    因此,对于BIPV这一新兴市场,其产业初期的发展需要政府采取投资补贴政策进行扶持。因此,建议对于新建或改造建筑使用BIPV,项目验收合格后,给予一次性投资补贴,暂定期为5年,第一年每瓦补贴8元,第二年7元,第三年6元,以此类推。适度减免房产税以刺激需求,由于受益人是建筑物所有者,减免房产税可以刺激业主投资BIPV项目,进一步调动业主的积极性。

    备注:BIPV即光伏建筑一体化,BIPV技术是将太阳能发电(光伏)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。BIPV建筑物能为光伏系统提供足够的面积,不需要另占土地,还能省去光伏系统的支撑结构;无噪声,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;BIPV建筑可自发自用,减少了电力输送过程的费用和能耗,降低了输电和分电的投资和维修成本。而且日照强时恰好是用电高峰期,BIPV系统除可以保证自身建筑内用电外,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向电网供电,舒缓了高峰电力需求,具有极大的社会效益;还能杜绝由一般化石燃料发电所带来的严重空气污染,这对于环保要求更高的今天和未来极为重要。